指向深度文本解读,唤醒课堂生命自觉——竹山小学开展语文“春华杯”校级教学竞赛活动
指向深度文本解读,唤醒课堂生命自觉
——竹山小学开展语文“春华杯”校级教学竞赛活动
2024年9月27日,竹山小学开展语文“春华杯”校级教学竞赛活动。李洪祥书记、张良花副校长、姚彩霞老师等8位评委全程参与。11位青年教师,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开启生活与语文互通之门,拨动学生智慧和情感之弦,力求唤醒课堂生命自觉,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潘卓老师执教低年段《雾在哪里》时用童趣亲和的语言构筑了一个大的童话语境,紧扣“藏”的主线,带领孩子探究雾孩子藏了些什么,这些东西被藏起来之后变成了什么样子。整节课,在还原雾孩子淘气特点的过程中,上出了童话的趣味。
孙璐老师执教的《司马光》,思路清晰,富有条理,借助图片和学生的游戏经验带学生还原情境,制造现场感。孙老师在讲到“登”这个字的时候,一字多义拓展出了其他生活意义。一篇课文不仅指向教材呈现的语言文字,还应联结儿童生活和儿童经验。
夏琰老师紧扣“高”,带学生走进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在朗读中逐步引导学生在感受李白诗歌“浪漫、夸张”的同时,也跟着诗人的脚步,登上楼台,体会山寺的高耸入云,想象那皓月当空、群星璀璨的巍峨壮观之景。
陶佳老师执教的《雾在哪里》借助形式多样的朗读,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雾的淘气。在读和理解的基础上,陶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雾又到草原、游乐场进行看图说话,有效的语言训练,让语文教学在实践运用中落地生花。
赵越老师执教了四年级上册的《西门豹治邺》。她缘文生境,关注语文要素,勾连《语文园地》,紧扣“简要复述”这一情境,把学生代入到角色中,引导学生关注捕捉关键信息,抓住要点,用简洁的言语进行复述,做到长话短说。
刘京宜老师在执教《西门豹治邺》时,根据课后提示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对话初步感受主人公西门豹智慧和为民除害的形象。接着,刘老师利用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虞瑾雯老师在执教《司马光》时以读为本,不断引导孩子们进行多形式朗读,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到读出“古”韵。在读中随文识字,例如“登”、“跌”等生字的教学,将字的音、形、义结合,并适当拓展词语,字不离句,字不离文。接着让学生在“讲讲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可以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组词等方法理解文言文,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简短却含义深刻的特点。
秦凡老师在导入环节以图片翻页形式,从宏观、微观视角“读”大自然这本大书的美景。课中,秦老师着重细节,利用生字偏旁、标点、视频等,让学生联想开、遐想去。秦老师在让学生猜测好玩的动物时,从动物的声音、动作、品质特点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朗读为催剂,由表及里地带领学生悟出了动物的内外价值,最后的写法指导,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
孟雯老师执教了文言文《伯牙鼓琴》。上课伊始,孟老师以链接资料的形式带学生了解了琴和伯牙,知人论世,走近文本。接着孟老师通过正音、读停,抓关键字词的朗读语调、节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然后孟雯老师带领学生通过琴声和大山的形、流水的音,相互联结,批文入情,启发学生感悟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情。
陈欢欢老师执教《出塞》时,紧扣单元导语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展开教学,从古诗的“读顺”到“读到”,再到“读懂”,最后“赏读”,让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人内心,走进烽火连天的时代,进而体会到作者“思良将、盼国安”的家国情思。
蒋佳颖老师从“知音”情意入手,采取从上至下的解读视角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蒋老师紧扣“遇知音之喜,失知音之悲”两种悲喜情感,向下解析字词,想象画面,理解句子,其中贯插故事补白、句式训练,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最后又回归情感,在升华中带领学生体悟课文的主旨。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建构文本和自我建构的过程。”我校此次开展的校级“春华杯”教学竞赛活动,促使各位青年教师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深度解读文本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成功唤醒了师生课堂生命自觉。看,竹山小学的“竹笋”正破土;听,竹山小学的“翠竹”在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