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市竹山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 队员生活>>活动剪影>>>>正文

培“元”固“本” 强“筋”健“骨”

我们坚信——

学校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场所。

因为,

课堂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专业的成长,

学生的发展维系于教师专业的成长,

学校持久的生命力也在于教师的成长。

而这一切,

都应扎根于学校基础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这片土壤中……

 

(一) 让基础层面校本教研活动成为学校生活的习惯

10月9日,国庆长假后上班的第二个工作日。

上午第三节上课铃刚响,中年级段各位语文教师、学校教务主任、承担本年级段语文教学任务的副校长、学校分管教学任务的另一位副校长等相约陆续走进了学校的三楼会议室,就放假前年级段一位老师执教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展开了交流。本学期新调进校长、特级教师王东敏也来了。这也是王校长一个月来在对全校一百多位教师“全覆盖式”听课基础上参加的许多次教研活动中的一次。不一会儿,大家就沉浸在交流、碰撞的氛围中……

 

(二) 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及行走方式

时间回溯到一个多月前。

8月27日,其他教师还未上班,六年级各学科任课教师在校长室的统一布置下,集中到学校会议室,就新学年毕业班教学工作展开了交流。交流前,王校长指出,努力推进学校基础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不断浓厚学校的教研文化,并借此不断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及教学上的行走方式,这将是新学期我校所有工作中的第一要务。接着,各任课教师分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综合学科组分别开展了研讨。语文组教师从中、外学生作业及考试命题的比较中,提出了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质疑、批判、反思等高级思维的培养及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数学组教师在王校长的组织下对教学中常见的口算、递等式计算、解方程、填空、选择、判断、操作、解决问题等八类题型一一进行深入剖析,不仅列举了典型例题,还分析了学生在解答时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找出了学生的易错点,并提出了解决方法;英语组教师则就历年来的多份调研卷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对今后教学进行了方向性的思考;综合学科组教师将关注的视角转向学生的心灵,提出应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

如果说老师也有“开学第一课”,而这就是我们的“开学第一课”。

 

(三) 团队——构筑起成长的共同体

9月2日下午,学生正式开学前一天。学校阶梯教室。

坐在前台的是来自江宁实验小学的英语团队、数学团队的十三位老师。

台下是全校包括王校长在内的一百零二位竹山小学教师。一个都不少。

主持人简单介绍后,会议便直接切入主题。

首先主讲的是来自英语团队的三位教师,他们分别从自身的专业成长、团队合作中的“乐事”、“苦事”说起,一件件,一桩桩,娓娓道来。台上是“千帆过尽”后的平静、恬淡;台下,是畅饮“三杯茶”时的微醺、沉醉。

接着,是数学团队的交流,九位教师模拟了一学年校本教研活动的真实情境。复杂的心路历程,规范的“动作”过程,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青年教师在其中的成长,将所有老师深深吸引。

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力量——那种能够引领教师超越庸常生活,唤醒心灵觉醒的力量。而这正是当下众多教师血脉里普遍缺乏的关于教育理想主义的“基因”。

两个多小时的活动,没有离开,没有喧闹,会场流淌的是掌声,是会心的微笑,是“同化”,是“顺应”……

 

(四) 让思想的力量在写作中彰显

9月12日,学校三楼会议室。

这一次邀请来的是《小学生数学报》的两位资深编辑,也是教育名家。

两位名家从教学情境中学生的“真问题”谈起,提出教学中学生“真问题”的存在正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最好的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关注学生呈现的这稍纵即逝的“真问题”,不断展开“真研究”,并行成文字。这样,一步步走来,成为研究型教师才有可能。会上,王校长也就“教师”这一名字的应有之义及论文写作的技巧向老师们做了阐释。指出,教育学上对“教师”的定义,本来就含有在教学中不断开展研究之义项。一个整天忙于教学而不知反思、研究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一个平庸的教书匠。所以教师要做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而“清醒”正是来自于反思、研究;关于论文写作,王校长指出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要做到“开口小,立意新、挖掘深、例子准、语言精”,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才是“原生态”的,才是“新鲜”的,才具有打动人的“力量”,教师就应该成为这样有“口”有“手”的人……

10月15日,地点换成了阶梯教室。

为让更多的教师从“心动”走向“行动”,这一次走进校园的《教育评论与研究》、《时代英语》的各位资深编辑。他们从论文写作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科学性与逻辑性、针对性与创造性等诸方面对全体教师做了一次生动的指导,再次为教师的论文写作开启了一扇“窗户”。

10月17日,接踵而至的是《新语文学习》的各位编辑老师。交流的主题依旧是关于论文写作。编辑老师们将交流重点放在了论文的选题上,提出要将关注的视角转向教学前沿,在教学中寻找素材;要多读书,教师不仅要做个职业教书人,也要做个职业读书人,在阅读中寻找主题……

不记得是哪位教育大家说过,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当然,教师思想的力量也必将在持续的写作中得以彰显。

 

(五) “看我的!”——校长的力量源自于专业的领导

又一个周三下午。还是在阶梯教室。还是一个都没少的一百零二位教师。

这是一节录像课。上课教师是王东敏校长。

《分数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数学老师都知道,在小学,关于“分数”的知识分散各年级段的教材中。打破教材的时空界限,实现学生学习知识时由以往的“离散达成”转为“整体顿悟”,则充分显示了王东敏校长作为特级教师的“功力”。教学中,王校长把教学结构从过去单一的“线性结构”转向“网状结构”,把教学行为由教师“教的演绎”变为学生“学的演绎”,放大学生学习之“痒”,直面学生学习之“痛”,通过学生的情绪卷入、经验卷入、思维卷入,使学生对“分数”这一知识有了整体的认知。课后,王校长指出,对“教学”这一概念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要加强儿童研究,让教学必须永远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重新定义教学,重建课堂教学秩序,重新从“儿童立场”出发,并把这一切化为教师的职业自觉,教学乃至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

 

  (六) 身影,在落日的余晖中拉长……

9月26日傍晚,夕阳的余晖已洒满校园,一楼的一(2)班教室的灯也次第亮了起来。

这是低年级组几位语文老师在就前几天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后的交流,关于教材,关于学生,关于教学过程……老师不停地阐述着自己的见解,仿佛不知窗外此时已是暮色四合。在其中,受邀而来的王校长时而仰起脸专注地倾听着,时而低下头静静地思索着,时而借着手势淋漓地诉说着……

 

        (七)让“仰望”成为我们常有的姿态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0月9日上午第三节课。学校的三楼会议室。

执教老师首先就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前后谈了自己的看法,接着其他听课老师也就教学中的“得”与“失”交流了自己的见解。大家认为,正像王校长前阶段所言,我们要对“教学”重新下定义,要对教学中的教材、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要认识到就教材而言,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要认识到学生面对新课文的困难: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新课文内容情境之间的“落差”,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和学习新课文需要的方法之间的“落差”;要明确教师的任务,语文教师正是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消解以上两个“落差”,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接着,王校长也从一个“自然人”的角度对本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进而对本校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希望:作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不能多从专业的角度,做到更深入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不能既立于文本,又不囿于文本,而让我们的眼界更宽广些?

…… ……

是啊,只有我们基础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根”扎得更“深”些,才会为教师专业成长蓄积起更加有力的向上的力量;只有让我们的眼界在基础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更“广”些,让“仰望”成为我们常有的姿态,那才能直抵基础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的理想之境。

我们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