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珠小珠落玉盘”
——竹山小学各功能室建成小记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序属五月,榴花红似火。在各方期待中,竹山小学各功能室——图书馆、小剧院、展览中心、美术室、音乐教室、舞蹈房等一一掀开了面纱,露出了真容。虽说不止一次见识过效果图,但一旦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还是让人怎一个“惊艳”了得!
现将参观后的“功能室印象”小记如下,以飨诸位。
(一)门厅与廊厅
从北门处跨上几步台阶,便走进了门厅。墙壁上大胆的白与黄的色块组合,天花板上直线与曲线所构成的刚与柔的力的交错,加上几盏高低错落的球絮状的吊灯,使其陡然平添了些许魔幻现实主义和诗意色彩。
穿过门厅便是廊厅。左侧玄关处,六角形的仿古镂空花窗镶嵌在粉墙上。透过花窗,不远处的教学楼、小品景致若隐若现,悠然间多了几分隔而没隔、界而未界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右侧,四扇古色古香的镂空木门将廊厅一分为二。如果这时让目光在木门上稍作停歇,也许几缕草根意识就此会悄悄潜入你的情怀。推开门,一脚就踏进了生活与历史的记忆——一座兼具江南园林和民居天井风格的“小院”赫然呈现于眼前。青砖、粉墙、修竹、楹联等元素无一缺失。正对面,两扇厚实的原色木门轻合,褐黄色的铜环紧贴其上,仿佛正期待着来客的小扣。门梁上方题写着“知春秋”三个字,古朴、苍劲。驻足凝视,不由多了几分遐思。小院中庭处有一口古井,汉白玉的底座,青砖围成的井沿。天光、云影倒映在井水中,又让人徜徉在古典词人营造的诗境中。抬头仰望,敞开的顶与大自然连成一气,让廊厅乃至整个建筑有了自由呼吸的感觉。此时,如果你也正身处其中,你可以尽情地玄想:夏天,深绿的藤蔓遮蔽了天空。浓荫下,你可以手执一卷自在地阅读;你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只管享受那一份阴凉与安静。冬天,下雪了,三三两两的雪花从敞开的顶飘落下来,浸润着你的肌肤,闭上眼,在感受着它的清凉的同时,你也可以默念:“一片两片三四片……”
(二)藏书室、阅览中心和国学馆
廊厅北面是藏书室、学生阅览中心(阅览中心由教师阅览中心和学生阅览中心组成)和国学馆。
藏书室位于最里侧,是整个建筑群中最大的部分。一排排闪着油漆光泽的书架横列其间,几万册图书则按序列分陈于书架之上,颇有“汗牛充栋”的气势。一位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说过,一所学校可以没有许多东西,但不能没有图书馆(藏书室)。目之所及,也许可以就此欣慰。听藏书室管理员老师说,这些图书的分类、上架、借出归还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只要输入书名或是用扫描仪轻轻一扫,图书的“状态”就会一览无余。藏书室管理员老师还说,这几万册图书的分类、上架以及平时的借出归还都是由教师、学生志愿者参与完成的。记起了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过的话,教育即生活,教育要把儿童当下的生活与他们未来的发展衔接起来。这种“志愿者文化”不正是未来的公民社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所需求的基本素养吗!而点缀其间的木质的镂空护栏,则使整个藏书室的风格有了一份“英伦混搭”的范儿。
外侧是学生阅览中心。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条桌、座椅排列有序,配以天花板上的吸灯及橙黄、果绿的色块组合,让阅览中心不止是窗明几净,更增添了几许温馨。大块的透明玻璃幕墙把其与藏书室相隔。在其间,即使手执一卷,也不由不让你产生“坐拥书城”的惬意。
该说说国学馆了。国学馆位于学生阅览中心的西面。推开门,一张低矮的几案置于堂前,几十个原色的蒲团座垫散布于座下。环顾四周,一幅长卷的仿汉马车画环南、东、北悬挂于墙壁的半腰处,而顶上则悬着颇显古意的瓦当图。好一派秦风汉韵!听管理员老师说,这些装饰画从设计、拓印到悬挂,全是由“校园文化建设智囊团”成员自己制作完成。身处其中,耳边仿佛不绝传来孩子们稚嫩的“子曰诗云”声。
廊厅南面是教师阅览中心。上百种报刊杂志——哲学类、艺术类、教育教学类等陈列于书架之上。随意翻开一本,既能让你在“形而上”的理论哲学中玄思妙想,也能让你在“形而下”的经验论文间借得教书育人的妙计高招。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