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市竹山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 队员生活>>校园文化小品>>>>正文

水木情怀 文化育人

水木情怀   文化育人

——竹山小学“园林式”校园视频解说词

    重阳时节,丹桂流香。

    晨曦中的竹山小学静谧、柔和。也许是草丛间鸣虫的第一遍鸣唱,也许是树叶中鸟儿的第一声叫唤,她醒了。

 

    伴着晨光,孩子们陆续走进校园。时序虽已是深秋,水木大道两侧的香樟树经过雨露一夜的滋润,仍不失苍翠。也许是贪恋这清晨的美好,或许是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树叶深处仍不时传来一两声鸟鸣。诗人的所谓“诗意栖居”,也许在此时此刻才是它的真正所在。

 

    对面就是教学楼,晨曦中,庄重而不失灵动,典雅而不乏清新。楼前的东西两侧分别栽着桂花、银杏、红枫、朴树等,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最吸引你的也许就是分列门楼两侧的那两株桂花树了。凝视着那挺直、粗壮的枝干,繁密的树叶,寄寓着中国人美好愿望的一个词——“门前二桂”,也许就在你心中悄然而生。

 

    沿着香樟西路往西走,一片小小的槐树林呈现在你眼前,落光了叶子的枝干直直地刺向天空。虽不见那姑娘小辫似的槐花串,亦不闻那散发着清香、浓香、醇香的槐花香,但这已给你一份回忆、一份期待。

 

    右拐,就进入了教学楼和行政楼中间的一条蜿蜒小道——樱花小道。如果,此时恰是初春时节,一片纯白,一片清香,将直逼你的眼,直沁你的心脾。走过樱花小道,你就走到了充盈着希望和收获的所在——果树园。初春时节,果园中的各种花儿赶趟似的开了,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红似火的榴花……这儿一嘟噜,那儿一嘟噜。这时,你可以记录下各种花儿的花期,这些都是学问啊!当花红还未褪尽,你还沉醉其中时,各种果香又让你的嗅觉、视觉变得幸福满满:青的枣,红的桃,黄色的枇杷……让你止不住地满口生津。小心地摘下一颗,慢慢地看,细细地品。也许,这颜色,这味道,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化作你习作的素材……继续往前走,跨过连廊,一些你知名的、不知名的桂花树又吸引了你的视线:金桂、银桂、丹桂……它告诉你,此时你已身处木樨园中了。穿过木樨园,继续左拐,就来到了行政楼后的香樟中路了。墙角处,花草葳蕤,在你的眼前轻晃,绿绿的,柔柔的,此时,鲁迅先生笔下的经典意象一定会在你眼前闪现——百草园。对,它就是“百草园”。也许,也就在此时,也还有一些鸣虫在丛间吟唱……

 

    走过了“木”之旅,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校园中的“水”。

    关于“水”,古人的一句“上善若水”,将它的“德、性、品”尽皆写出。

 

    “水”,在校园的整体布局中,也是着墨较多之处。

    还是在初入校园时,吸引你的不止是香樟树,还有分布在水木大道两侧的三角形水景。走近细看,只见池中水花翻涌,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将其拎出。水景取名“涌泉”,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之意。水池中,三五片睡莲随水波轻摇,几丛荇藻伴微风轻舞,时而还有几条锦鲤穿行其间。眼前的一幕幕,倒让人想起《江南》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整个水景中的水哪里来的呢?来自前楼屋面的雨水回收——把雨水通过回收管网送至水木大道西面容积80方的地下水池,水池上方安有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水送入水景。同时,水景外池设有溢流孔,以固定的水量送回水处理装置处理,于是,整个水景中的水实现了外部的过滤循环,真正达到“流水不腐”。

    校园中“水”的运用还体现在环顶楼喷淋系统的开发上。如果你来时恰逢盛夏或气候干燥时节,你会发现从顶楼处喷发出一团团水雾,自上而下,整个校园氤氲在一片白色的水雾之中,让你感受到一份清凉,一份清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代表着智慧、性灵,它滋润万物,不彰其功;“木”则象征着仁义、友爱,它善良、包容。校园中,“木”的广布,“水”的巧妙开发,这正体现了教育者的用心、情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正是此所谓吗。

 

    一个人的“灵与肉”涵盖着一个人的全部,一所学校的“灵与肉”也涵盖着一所学校的全部。如果我们不太恰当地把“木”与“水”比作学校的“肉”,那么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则是学校的“灵”了。

 

    顺着校园香樟中路往西走,在它的左侧有一个中式的小庭院,拾级而上,依次穿过小院、门厅,便到了图文中心的廊厅。左侧玄关处,六角形的仿古镂空花窗镶嵌在粉墙上。透过花窗,不远处的教学楼、小品景致若隐若现,悠然间多了几分隔而没隔、界而未界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右侧,四扇古色古香的镂空木门将廊厅一分为二。如果这时让目光在木门上稍作停歇,也许几缕草根意识就此会悄悄潜入你的情怀。推开门,一脚就踏进了生活与历史的记忆——一座兼具江南园林和民居天井风格的“小院”赫然呈现于眼前。青砖、粉墙、修竹、楹联等元素无一缺失。正对面,两扇厚实的原色木门轻合,褐黄色的铜环紧贴其上,仿佛正期待着来客的小扣。门梁上方题写着“知春秋”三个字,古朴、苍劲。小院中庭处有一口古井,汉白玉的底座,整块青石刻镂而成的井沿,厚重,简约。抬头仰望,敞开的顶与大自然连成一气,让廊厅乃至整个建筑有了自由呼吸的感觉。此时,如果你也正身处其中,你同样可以尽情地玄想:夏天,深绿的藤蔓遮蔽了天空。浓荫下,你可以手执一卷自在地阅读;你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只管享受那一份阴凉与安静。冬天,下雪了,三三两两的雪花从敞开的顶飘落下来,浸润着你的肌肤,闭上眼,在感受着它的清凉的同时,你也可以默念:“一片两片三四片……”

 

    走出图文中心,在香樟中路另一侧,南北方向横卧着一架紫藤长廊,贴着白色瓷片的立柱,粉白的横梁,记忆着昨日的往事。梁上褐色的藤蔓钩连盘曲、攀栏缠架,依旧翠绿的叶子遮天蔽日,只是偶尔投下一两片斑驳的光影。地面上镶嵌着46幅精美书法石刻。长廊的立柱上悬挂着一些书家的小传典故、书法简史……这样,你无论是在长廊漫步,还是在架下小憩,那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那满口留香的传奇演义,也许让你在无意中爱上了中国字,爱上了中国文化。

 

    退出长廊,沿着香樟中路继续往西走,尽头处左拐,一组马头墙小品跃然眼前,白墙、灰瓦,通透、遮挡,尽在这方寸之间精彩呈现。也许,就在此时此处,你和中国传统美学、古典哲学有了一份心灵上的契合:象征、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其左右,掩映着几丛翠竹,倒又让人想起“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竹”的古语。

 

    夕阳西下,送别了孩子的校园又恢复了宁静,草丛间,树叶深处又不时传来鸣虫、鸟儿的浅吟低唱。此时的校园又是它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