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案例
《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案例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呼吸和循环系统”单元第1课
南京市竹山小学 陈树铭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
设计意图:
1.本课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设计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测量单位时间内自己和他人的呼吸次数和通过“把脉”的手段测量心跳,认真细致地进行测量,争取获得尽可能准确的科学数据,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身体体征的正常与否,同时能进一步引申并探究相关的科学问题。
2.本节课的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1)对人体器官的认识以及对呼吸和心跳的科学认识;(2)单位时间内通过“把脉”准确计数心跳的能力,直接准确计数呼吸的能力;(3)对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图表统计并进行分析的能力;(4)对错误测量或计数准确判断及纠错的意识和能力。
3.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侧重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利用多种途径自主进行科学测量的探究,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获得正常体征的数据范围。二是通过数据比对和活动体验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2.知识与技能: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提问:我们人活着一刻都不能停止的是什么?你知道自己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是多少次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和心跳。
设计思路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节约时间。
(二)测量呼吸、心跳
A.安静状态下
1.测量呼吸。
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小纸条、手放在鼻子下、手按上腹部
学生静坐体会,预测一下你一分钟呼吸多少下,自测:尝试测一次30秒。
正式测量1分钟呼吸(自测)、填表。
汇总:(电子表格)
设计思路2:呼吸和心跳是个波动值,测准了一次就可以了,医生和护士工作时,都是现场测一次,如果测不准,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也不科学,数据也没有科学性;另外每项测三次时间不允许。
2.测量心跳。
怎样可以听到心跳呢?耳听、听诊器、脉博
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心脏在有力地跳动,带动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有谁知道脉博和心跳有什么样的的关系吗?心脏跳动一次,脉博也跳动一次。
讲解:正常身体状况下,在同一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设计思路3:心跳和脉搏的关系学生一般有所了解,在这里予以确认就行,前提是在正常情况下,当心率过速时,脉搏和心跳是不一致的。
图片:把脉。
相互测量:方法指导
一人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另一人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被测人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预测一下你一分钟心跳多少次;15秒测试乘以4。
同座位同学互相测量一分钟心跳,填表。
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电子表格
设计思路4:学会测量脉搏是个难点,也是本课成败关键,学会测别人的脉搏,也就是把脉,一方面可渗透思想教育--国粹中医,主要是运动后、休息后的心跳与呼吸的同时测量需要;测量前预测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预备测量是为了提高测量准确性;提倡两人一组是为了让人人参与测量、练习测量,提高每个人的动手能力或者叫测量技能,出现单纯被测者,这部分学生就得不到训练;用电子表格分析是为了直观显示,制作统计图并非本课、也非本学科训练重点,时间也不允许。
B.运动后
提问:我们每个人呼吸和心跳次数一样吗,每个人是不是一直保护着同样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在什么情况下有变化?我们人的状态会有几种?不同的状态下呼吸次数和心跳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预测一下: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大约是多少,记下来。活动一结束,同座位同学帮助测心跳,自己测呼吸。
一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高抬腿”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相互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互换重复上面活动和测量。
C.休息后
先测量第一次运动同学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自测与他测
再测第二次运动同学的呼吸和心跳。
设计思路5:如果方法教学有效,这两部分测量数据就会比较真实,就会有科学分析的价值,这两次测量要求一次成功,如失败,数据应该丢弃,重新测量,课上没时间,可布置或指导学生课后测量,要强调科学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有些数据是不能单纯靠平均值来反映准确性的。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自己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增加了,脉搏的跳动次数也增加了;休息一会儿,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减少了。)
2.制作条形统计图。用电脑中的电子表格呈现。
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接近平静时的次数了?
(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身体恢复平静的同学都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锻炼,我们可以逐步增强自己身体的素质。)
设计思路6:体质不同,测量结果有不同,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这时可有机渗透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不要做过于激烈的运动,更不能长时间做激烈运动,以防心脏负荷过大,竞技比赛运动员是长期训练的,我们小学生更多的强调是体育锻炼。
(四)课后延伸:
继续测量自己在安静状态下及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数据,力争测量熟练、数据准确,学会在平常以此判断自己体征是否正常。
三、板书设计:
1.测量呼吸和心跳
安静状态下 XX次 XX次
激烈运动后 XX次 XX次
休息一会后 XX次 XX次
四、教学评议和反思: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单位时间的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而学生能否发现呼吸和心跳的变化规律,取决于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所以准确地采集数据成为重中之重,而难题是学生采集的数据必须是同时测得的,也就是说,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必须是相同时间段里的,否则,测量15秒的呼吸次数,再测量15秒心跳的次数,这两个数据显然是不科学的。让学生一个人既要测呼吸,又要测心跳,是无法完成的,本课设计让同桌同学合作,自己测量呼吸的次数,由同桌给他测量脉搏的次数,分两大组进行测量,计时则由教师来完成,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从本课实际测量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采集的数据接近实际情况。但本课教学中教师计时到点直接喊停,学生无思想准备,有的学生紧张到甚至忘了数到多少了,有人提议最后用三二一停,其实也干扰学生计数,大家一致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用投影设计一个大的计时显示,学生可以清楚看到时间变化和剩余,再配合“停”,这样会更科学一些。由于学生采集的数据比较科学、准确,所以,在数据的分析中,学生很快就直观地发现了呼吸和心跳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跳和呼吸之间的联系。
由于本课是采用测脉搏的方法测量心跳次数的,能否找准被测同学的脉搏至关重要,否则得不到准确数据,甚至得不到任何数据,所以课前必须教会学生测量同学和自己的脉搏(找自己的脉搏相对容易一些,为找同学的脉搏铺垫,也为今后自己测量打基础)。所以上课前对全体学生从相互身体姿势、手形、手指使用、按压力度几方面都作了细致的指导,多次测量练习中,对数据偏差较大的同学,采取了手把手指导、师生同时测量的教学,直到测得的数据一致。也有的教学设计使用听诊器测量心跳次数的,这就不必教学测脉搏了,课前教会使用听诊器就可以了,这比教学生找脉搏容易,但也有不同意见,一则测量活动课学生比较兴奋,课堂上无法安静,这对使用听诊器有很大干扰,二则学会测量脉搏对个人很实用,将来随时可以测量自己或他人的脉搏,这也是一个技能。不管哪种教学思路,只要能获得准确数据是本课的首先考虑的问题。
- 上一篇:听《修改文字》感想
- 下一篇: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活中的科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