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市竹山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 校本研修>>>>正文

科学教研组活动之五--校级教研课《明亮与黑暗》

科学组内教研课--《明亮与黑暗》

一、活动主题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第十周周(2021.12.24)

图片1.png 

研讨时间:周五上午第三节课

研讨地点:科学组办公室

三、活动记录

1224日上午,郭小霞老师在组内开展研究课,执教《明亮与黑暗》,科学组老师集体参与听课及研讨。

上课.jpg

听课.jpg 

首先,郭小霞老师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jpg 

本课围绕光亮这个核心展开,由四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想办法看清封闭纸盒里的图画,使学生意识到“有光才能看见物体”。第二个活动,采用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对生活中需要亮或暗的不同场景的经验,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第三个活动,通过阅读认识强弱光线对眼睛的影响,学会保护眼睛的具体方法,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地方看书、学习。第四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手电筒直射桌面时的高度与光斑大小、亮暗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初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手电筒离桌面越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之,手电筒离桌面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接着科学组的老师们对本节课进行了集中研讨和交流。

研讨.jpg 

  张强老师认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看得更清楚,应该怎么做?可以开多个孔,光透进得越多,看得越清楚,描述的信息就越丰富。 教师还可以设置更多的情境,如引导学生回忆晚上在很暗的房间里,能否看到各种有颜色的物体,怎么才能看得清楚。

  孙珍珍老师认为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列举的保护眼睛的方法,教师需要做适的讲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防护?为什么不要那样做? 

  朱乐老师认为动手实验前,教师可以示范“手电筒竖着照射桌面”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手电筒竖着照射桌面上的白色卡纸,让他们尝试画出不同的光斑。 

陶强老师认为在交流“保护眼睛的方法”时,二年级学生一般不会都聚焦于跟光线有关的方法,教师不要轻易否定,限制学生的想法。

最后,朱乐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小结。让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但不必强调过程的显性化,不必要求每个环节都自主探究。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签到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