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市竹山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教研>>"捉虫"小记>>>>正文

“链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链接”一词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近新闻媒体,无非就是在主新闻外,衔接上一些和主新闻相关的背景、资料,扩展新闻含量,使读者对主新闻有更深入的了解。如何将这种技巧“克隆”到语文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链接”书本,在阅读中深化知识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是消解疑难或深化肤浅的最好的方法。此处所说的阅读,就是指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遇到疑难或理解不深时,教师呈现和书本相关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在读中理解、升华。

(1)“链接”古诗词

古诗词的虚实相生、文字有限而意趣无尽的特点,给了学生无穷想象、发挥的空间,而现代文学在这些方面有时则显得力不从心,在用有限的文字表现事物的多样性、无限性方面总有这样那样的局限。如果能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与古诗词相“链接”,则可发挥诗词的优点而补其不足。在教学《石榴》一文有关“石榴花”一段文字时,当学生在理解了石榴花的繁茂、多姿后,教师呈现给了学生两句古人描写石榴花的诗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人的眼中,石榴花是怎样的吗?从‘山榴花似结红巾、容艳鲜研占断春’中你体会到什么?”于是学生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百花丛中石榴花“一枝独秀”的身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石榴花红艳似火的景象……填补了空白,丰富、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同样,在学习《第一场雪》雪后的景色那一段时,当学生读到树枝上那蓬松的雪景,教师又现给学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去想象、说话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学诗词的喜爱,让学生初步领略到了诗词的意趣,也因此在我班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吟诗诵词氛围。

(2)“链接”同质文章

心理学认为,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而在小语课本中,总有一些题材相近而写法、结构却各异的文章,如果在教学时,能让学生同时面对这样的文章,就给学生提供了比较的载体,这对启迪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体会事物的多样性会有较大的帮助。在教学《林海》这篇文章后,教师提出:“同样是写兴安岭,你知道另一著名作家是怎么样写的吗?”这时教师把已准备好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同样写兴安岭,既可以按不同的景物写,了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让学生体会到:噢,同样题材的文章原来也可以这么写。

(3)“链接”背景材料

在教学完《再见了亲人》一文后,学生知道了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有着比海还深、比天还高的深情厚谊,但却不明白朝鲜人民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教师及时将选好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段描写松骨峰战斗的材料呈现给学生阅读,当学生读到“……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课堂一片肃静,同学们被牺牲烈士的悲壮之举深深感动,无需教师的任何言语,学生已经领会。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链接”生活,在“用语文”的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语文,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形成。而生活又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将语文教育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广活天地,学生就能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教育与其他生活领域建立起联系,学生的听说读者写在内容上就能不断获得“源头活水”。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相“链接”,本人做了如下尝试:

(1)开设了“实话实说”论坛

利用每节课的前3分钟,请1-3位同学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一方成,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从小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人文情怀。

(2)推出了“每月聚焦”栏目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大事、喜事发生,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对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笔者也尝到了其中的“甜头”。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关注“十六大”,开会前,我就布置学生通过报纸、网络,收集有关“十六大”的消息,召开那天我又组织了学生集中收看,会后组织学生开展“我眼中的‘十六大’”专题活动,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谈了自己对“十六大”的认识,并进而了解到“一大”等史实。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多方面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升华了情感。另外,结合实情,我班还开展了“我家门前的电子文化街”“俄罗斯人质事件”……等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