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市竹山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教研>>"捉虫"小记>>>>正文

在体验中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在体验中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体验性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积极历练,积极探究。笔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采用了这一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表演中体验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穿山甲问路》一课时,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而是在学完课文后,巧妙搭桥——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进行了表演。学生戴上头饰,教室布置一些简单的背景,设计几句简单形象的串词,于是在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观赏中,在轻松和嘻笑中,学生有所感悟,并将感悟到的深刻道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在其他的教学中,笔者也多次运用了这种方式,因为这种表演体验有助于将一些深奥的道理解析得浅俗,这也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心理特点。

二、在联系中体验

认识论告诉我们,现实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认知过程也同此理。如何将这种认知规律运用于体验性教学当中?笔者做了尝试。《母亲的恩情》讲述的是唐代诗人孟郊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写下小诗《游子吟》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联系自身想一想母亲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努力寻找生活中的“动情点”:“我”过生日时的妈妈,“我”生病时的妈妈……在学生的默思追忆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妈妈,情感得到了升华。由此及彼,学生也深刻地体会到孟郊那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赤子之情。

三、在比较中体验

比较的过程就是一次体验的过程。在苏教版第四册语文课本中安排的一个识字的练习,体现了从古代文字到现代文字的演变。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变化?教师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先让这生动手写一写古代文字,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出了“像是画画,比较难”;再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现代文字,再问有何感觉,学生得出了“笔画简单,容易写”。于是就在这样的不知不觉的对比体验中,学生认识到汉字就是为了便于人们书写、记忆、运用,才经历了这样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绵延千年,不断创新,不断生成的过程。

四、在想象中体验

美学原理指出: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能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由此扩大感觉的“容量”。《台湾的蝴蝶谷》向我们介绍了蝴蝶谷的美丽,由于时空的限制,我们(学生和老师)几乎都没有亲身经历的感受,不能亲眼目睹那种美丽景象。教学中,读课文、听录音、看投影均不能满足学生那高涨的想一睹“芳容”的激情,怎么办?教师运用了想象的丰富性这一原理,借助于想象让学生体验蝴蝶谷那难言之美:“请你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欣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一设计,好像使学生穿越了时空隧道,“亲眼目睹”了蝴蝶的脱俗之美,学生也说出了蝴蝶的颜色美、动感美、姿态美,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达到了“寓无限于有限之中”。

五、在实践中体验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教学过程向生活开放,这已成为现今教学中的一个常识。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达到更加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样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三天前,老师便向学生布置了一道实践题:“这几天我当妈”。让学生在这几天中承担起妈妈的一些责任:铺床、洗衣、洗碗、抹地……从而使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体验到妈妈的辛劳和不易,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六、在探究中体验

探究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去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就能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苏教版《小鹿的玫瑰花》一课,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给别人带来快乐和美丽,自己也会觉得很快乐。怎样让学生体验到这种情感呢?笔者这样设计:出示图,小鹿站在已开过花的玫瑰花丛前,教师提问,明明辛辛苦苦种的花没看着,为什么还说“玫瑰没有白栽”?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探究、交流的气氛非常热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一方面理解了问题,另一方面,因为有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一探究的过程,所以在理解的深刻性上也不比一般。

我相信: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当然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即使是同一活动,不同的学生体验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体验,并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