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市竹山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教研>>"捉虫"小记>>>>正文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把老师提出的问题圆满解决了,课堂也就成功了。学生始终在教师的问题包围中,思维局限于解决教师的问题,无暇对学习材料做出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这种方式下的课堂教学也许也很活跃,师生一问一答,似乎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种教学方式应该仍然是灌输式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给予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和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而不只是简单的模仿。课堂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从学习材料中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追求的目标。

一、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迸发灵性,展现个性。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先谈一谈想知道什么,由于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发言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积极思考,调动知识储备,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

1:我想知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2:我想知道比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我想知道比的基本性质和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

4:我想知道比的基本性质怎样运用?

……

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时,他是主动积极的,在知识的探索获得过程中,他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二、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某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精心设计好通往正确答案的道路,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扫除掉,不允许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与预设相冲突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顺利,正确结论得出来,教学目标就达到了。而正是由于教师的主观预设,代替了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不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困难和创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真正得到发展。教师的引导不是规定,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细心点拨,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例如,教学《通分》一课,按照教材先复习,然后教学例1,把  三、生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不断改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探索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后,我组织学生猜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相同的倍数时,商和余数会怎样?有的猜测商和除数都不变,有的猜测商和除数都变,有的猜测商不变,余数变化。我让同学们分组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举例的方法,大家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而余数变化,至此,新的问题自然产生,余数怎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

四、联系实际的课堂延伸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因此,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充分地融合起来,要经常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问数学问题,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求平均数的方法是用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而有的学生发现体育比赛中,选手的最后得到平均分不是这样计算来的。体育比赛中的平均分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离不开问题而独立存在,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正让这些问题能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