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市竹山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教研>>"捉虫"小记>>>>正文

数学思维训练论文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课堂的各个方面。
     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一般在小学中高年级比较明显,但我们都知道,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 而起始阶段的思维训练水平往往决定着学生今后思维的发展,因此,抓好学生的数学启蒙教育,从低年级开始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巧设“陷阱”,唤醒思维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常听老师抱怨学生不爱动脑筋。随堂听课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学生在老师提问时“纹丝不动”,而一轮到练习便认认真真,忙于答题。究其原因,是学生把数学学习当作“做题”,以为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把老师布置的习题解答出来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现象在刚入学的孩子中表现尤为明显。孩子在入学前多多少少接触了一些认数和计算的知识,以为这就是数学课堂学习的全部,只要算式算对就学好了数学,而忽视数学学习中思维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缺乏有效训练,思维机械化、简单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呈现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丰富多彩,充满挑战,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唤醒思维的意识。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比一比》。如果教师的视野仅仅局限于书中提供的直观图形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为教学内容是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的再现,在入学之前学生已能进行直观比较。如果对学生没有进一步的思维要求,学生很容易轻视教学内容,转移注意力。这时,我根据教材中比较两根绳子“哪根绳长?”的内容,出示了一幅图。把原图中左边同样长的部分盖住,只露出右边不一样长的两端,让孩子比较两根绳的长短。这时,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露出来长的那根绳长,有的说露出来短的那根绳长,有的说一样长,还有的有些迟疑,说几种情况都有可能。我先让发表意见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把几种可能的情况一一展示给大家看。在孩子们若有所悟的轻叹中,我告诉大家,不仅是比较长短,遇到其他问题也一样,不能只看一点,要把事情前后联系起来,学会整体思考。经过这一环节的安排,孩子不仅知道了比较两个物体要有统一的标准,还体会到遇到问题不能光看表面轻易下结论,要动脑筋想一想。

再如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些孩子漫不经心,甚至有些飘飘然,以为自己早就会数数了。这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从10开始一个一个往后数,第5个数是多少?这时有孩子不假思索立刻回答是15。我没有评价对与错,而是让大家按要求数一数。很快,答案出来了,有孩子说不是15是14,因为是从10开始数的。这时我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学习数学一定要细心,遇到问题要多想一想。”

在诸如此类的一个个“陷阱”中,一年级的孩子逐渐意识到,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算一算,数学思考蕴含在数学知识的每一环节中,要学好数学必须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二、合理点拨,领会思维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分析理解事物只看到外在的形式,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与内涵,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考,体会思维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从而下意识地进行数学思考。例如教学这样一组题:在○里填上“﹥”、“﹤”或“=”。

6+28○60+28    44﹣8○44+8   52﹣5○52﹣2   33+7○7+33

学生在解答时,一般是算出两边的得数再填符号。我指着第一题对学生说:“老师不计算,只看看两边的数,也能比较出大小,谁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这一问,把学生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积极思考,寻找不同的方法。学生很快发现两边算式的异同,知道直接比较算式也可以判断大小。接着我再问:“其余的题,你也能不计算直接判断大小吗?”学生在我的点拨下,仿佛如梦初醒,思维活跃起来,观察、比较、分析等多种思维方法被运用起来,领略到了数学思考的魅力。

再如解决问题时,对学生的思维往往要求比较高,这时教师的合理点拨,不仅帮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如小朋友们排队做操,从前往后数小明站在第6个,从后往前数,小明站在第5个,这一队一共有过少人?学生往往只看到表面的两个数,就用这两个数相加。这是我提示学生画一画图表示小朋友们站队。学生画图后发现一共有10人,而不6+5=11人,因为小明被算了两次,要用11﹣1=10人。教师的点拨既使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又教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科学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1.重视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思维的自觉性,我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述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一年级上学期教学《9+几》时,我不仅要求学生根据主题图探索计算方法,还要求学生用小棒便摆边说出计算思路,使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考。再如教学解决问题时,我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说理过程中梳理思维过程,有时,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错误,自我纠正。说的过程,不仅促进了思维的合理性,更促进了学生自觉思维。

2.先练正确度,后练速度,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以思维的合理为基础,要以思维的正确为前提。为了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必须在正确的前提下,逐步训练学生的速度。如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我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题,然后缩短时间,再后来进行听题写答案训练。老师在一定时间内报一定数量的题,学生写出答案。不仅从计算时间上提出要求,还要求学生耳、手、脑并用,进一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3.用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基础,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入手,让学生灵活选择信息,灵活选用解题方法,教师可适当的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时,有这样一道例题24+9,我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交流时出现了多种方法:①因为24+6=30,所以24+9=33;②先算4+9=13,再算20+13=33;③因为24+10=34,所以24+9=33;④先算1+9=10,再算23+10=33。学生的思维被积极调动起来,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训练。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时,一学生指着例题13﹣9说“老师,我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我先用3﹣9还少6个,再用10﹣6=4”。尽管课堂上和一年级孩子解释不清这种方法,但我还是积极肯定该生的想法,对他的积极思维给与大力表扬。课堂上,学生常常会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对吗?”“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我觉得XX说的不对。”……每当这时候,我会让学生把心中的疑团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探讨不同的想法,在辨析中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把思维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