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市竹山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教研>>"捉虫"小记>>>>正文

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课

             江宁区竹山小学          王祥美  

摘要: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音乐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采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关键词: 兴趣     动中学   激励性评价

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和家长都认为是副课,再加上有的教师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学生唱。每节课如此,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其他老师找学生补作业的课。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呢?

一、     “亲其师而信其道”

音乐教师要做学校里“最漂亮的老师”,言行举止都要散发着艺术魅力,用人格的魅力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特别是每节课的开始。开头开的好,学生有兴趣了,对整堂课的授课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时,教师把设计好的语言用抒情的朗诵、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传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应居高临下。我常对学生说“来,笑一笑,让音乐课变成我们最快乐的课”。我也常用笔和学生交流“给老师写个评语,写下你对我或我的音乐课的意见和建议。”每个孩子都有尊严,他们不喜欢老师经常用命令式的口气跟他们说话,更多的时候希望老师是朋友。当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一声“你真棒!”;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更要说“你能行”。如竖笛课上有的同学能力弱些,我就让吹得好的同学课后帮他,集体吹时我鼓励他们“吹错了接着吹,不要怕”。在课堂中我们应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兴趣
 课外活动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途径。一次不经意的选用,平时不出色的同学也参加了某个课外排练,在排练与表演中他们缩小了与别人的差距,找到了自信,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如在一次腰鼓队的训练中,有一个女生很不起眼,但她很认真,我表扬她鼓励她,在表演时她表现较出色。事后我发现她在其他方面也有了变化:学校的活动总有它的身影,文化课也有了进步。也许是她认为自己也有优点,有了前进的动力。

三、创立以唱、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本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滋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的。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歌曲《快乐的泼水节》充满着过节的欢乐气氛,同学们在欣赏老师的范唱时情不自禁地律动起来。我让学生观看傣族泼水节的有关资料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舞,孩子们的快乐也感染了我,结果我成了领舞的了。在欣赏钢琴独奏“捉迷藏”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情绪变化后让学生随音乐表演,学生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如这段音乐是躲起来、那段音乐是找到了等情节淋漓尽致的表演出来了。“动”符合儿童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乐曲中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有助于启迪、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也能更加喜爱音乐课。

四、用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完一首新歌时,我常常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熟悉和巩固歌曲,课堂纪律、课堂表现我也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在黑板上写上第几小组,在小组的后面画小红旗,下课时比比哪组小红旗得的多。小组竞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评价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音乐成绩的评定,大多数的老师都以一首歌或一个曲子来评定学生的音乐成绩,而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按教材内容选用唱、奏、跳等方式来进行表演。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考核过程中同学十分投入,课堂既轻松活泼又井然有序,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编排能力。

五、拓展音乐教育视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是没有代沟的、没有国界的,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鉴别能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的美,创造美的音乐,民族音乐是必上的一课。然而,对于现今中学生,似乎流行音乐或者具体说是流行歌曲离他们更近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并熟悉他们喜欢的音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进而更准更快地替他们去除糟粕,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若自恃清高,和学生们来个楚河汉界,互不相干,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

例如,在教唱《大中国》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解晓东演唱的《大中国》,因为熟悉,很快学生就哼了起来,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再教学就容易多了。学生把中国娃的纯朴、正直及及自豪都给唱出来了。在欣赏民歌时,我将腾格尔、彝人制造、等一些少数民族歌手的音乐引进课堂,同他们的民族——蒙古、彝族民歌放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并启发他们从中找出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学生们喜欢听的,如我有一节音乐课是学生带我欣赏流行歌曲,但一定要向我介绍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成功之处。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完善评价机制。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学生终生觉得“学海无涯‘乐’作舟”。

 

 

参考书目:

《小学音乐研究》

《音乐课程标准》

 

 

 

 

注:08年获省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