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市竹山小学!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名师工作室
队员生活
垃圾分类
竹小校园
校务管理
德育天地
教学科研
党政工团
教育教学
校园足球
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研传真
>>>>正文
让“美”流淌在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2/11/13 8:43:45
阅读数:3302
作者:张小清
让“美”流淌在语文课堂
——以《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为例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这是《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结束语。可是对于文本所呈现出的“美”,由于学生生活积累和文本情境、已具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新课文需要的学习方法之间的落差,给学生领略其中的“美”形成了困难。如果再加上教师解读教材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够到位,让学生领略其“美”就更会停留在表面。本文结合《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教学,尝试着从教材解读、目标制定以及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以期实现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并进而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改造的目的。笔者做了一尝试。
一 形象美:让美“悦耳悦目”
文本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如,“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天空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在这里,作者用绚丽的色彩、可触的文字,首先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的形象美。这些诉诸于视觉的形象,在学生克服了生词的障碍、消解了生活积累和文本情境之间的落差之后,学生领略其中的美并不困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如下方法:
【教学现场】(流云段落)
师:(指名让学生读)
生:(诵读)
师:什么是“绛紫”?
生:就是指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师:请你闭上眼睛,“看一看”你眼前飘过的多彩的流云。(学生闭眼想象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交流)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地欣赏北大荒流云的美,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北大荒流云的图片(播放图片)。
生:(欣赏图片,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从文本发生学的角度说,文本本身就是用“形象”思维的。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诗是形象和情感的结合”,并进而指出,“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从欣赏美的角度,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也曾把在审美中产生的“悦”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悦耳悦目”。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学生带入情境,体会流云之美,再考虑到学生生活积累和文本描述情境之间的“落差”,通过播放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流云之美,从而产生“悦耳悦目”的美感。
二 情感美:一字一词总关情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而所谓艺术活动就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情感,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情感。”上文中提到朱光潜先生也指出:“诗是形象和情感的结合”。对北大荒秋天的“美”作者充满了赞美之情,而这种情感就洋溢在字里行间。如果教师在教学前解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践中疏于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不能不说是教学中的一种遗憾。同样以欣赏流云美教学片段为例,请看笔者教学实录:
【教学现场】
(接上例。在学生领略形象美之后)
师:从“啧啧”的赞叹声中老师感觉到了大家内心的——
生:“喜悦”、“高兴”… …
师:其实啊,当时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内心也是充满喜悦之情的。你看出来吗?
生1:作者把流云比作“五彩斑斓的锦缎”,说明他当时内心是喜悦的。
生2:作者把持“五彩斑斓的锦缎”的人说成是“美丽的仙女”,也说明作者内心是喜悦的。
生3:作者把流云写的这么美,说明作者内心是喜悦的。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能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出作者的感情,这种情感也让我们陶醉,和作者一起沉醉在喜悦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是王国维老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的话。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这也是文本写作的一般常识。而这种“情”就隐含在文字之中。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透过文本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受情感之美,这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以上这一教学过程,一方面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陶冶,另一方面也学会了从语言文字角度探寻作者情感的方法。
三 生命美:睁开生命之眼,探寻生命深处
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先生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一书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唱之大体,生命意识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作为曾是文学文本的课文,在中国哲学的烛照下,也表现出活泼泼的生命活力。《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尤其明显。如,“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个“躺”字,表现出了小河澄澈的生命之美;“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象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一个“热闹”,写出了“榛树叶子”成熟而旺盛的生命力。如上所言,教师在解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践中,就不能止于引领学生欣赏文本表现出的形象美、情感美,而应引领学生向生命的深处探寻,体验文本所表现出的生命之美。如在教学“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象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一段时,教师做了以下的引领。
【教学现场】
师:课文中“热闹”一词指什么?
生1:“热闹”指的是豆荚发出的“哗啦啦”的笑声。
生2:“热闹”指的是高粱乐呵呵的演唱声。
师:还有吗?
生:(沉默)
师:作者说“热闹非凡”的不只有豆荚、高粱,还有榛树叶子。为什么说榛树叶子也“热闹”起来了呢?
生:书上说:“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所以这里的“热闹”是不是指榛树叶子长的很旺盛?
师:对啊,“热闹”在这里就是指榛树叶子长的很旺盛,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旺盛的生命力你没有从豆荚的笑声、高粱的演唱声中感受得到?
生:(学生恍然顿悟)
如前,文本本身是“生气灌注”的,文本言辞之间充满生命的张力。重要的是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张开生命的眼去感受,去体验,去欣赏这生命之美,从而让学生去领略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以上教学过程正是奔着这一目标而去。文本中这样的“点”还有很多,如,“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一“顶”一“漾”,顿时化“静”为“动”,原先沉寂的生命也变得活泼起来。再如,“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一个“捧”字,变田野、山岭、江河由“无情物”为“有情物”,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表现出的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体悟世界这“无言之大美”。
四 语言美:让学生在文字里走一个来回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中引用歌德的话指出:
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形式对文本而言一般指语言,常常由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句子、段落等要素构成。诵读《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全篇语调轻快,长句、短句错落有致,节奏缓急有序,拟人、比喻使用恰当,布局也极尽巧妙,宛如一首色调明快的小诗,体现了常说的“文质兼美”。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在着眼于“意”的同时,也不忘“言”,引领着学生体会“言”之美,真正落实“言意兼得”。试看如下教学实录:
【教学现场】
(出示句子: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诵读)
师:此时,在你眼里,小河还只是小河吗?它成了什么?
生1:成了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生2:小河还仿佛睡着了,静静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让人不忍心打扰它。
师:一条“蓝绸子”,一个“躺”字,让小河变得美起来,变成了一个依恋妈妈的孩子。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再看一例:
(课前生词教学。教师出示了一组生词:哗啦啦 乐呵呵 沉甸甸)
师:(指名读)
生:(读)
师:(出示含以上词语的句子)如果老师把在句子出现的“哗啦啦”、“乐呵呵”、“沉甸甸”分别换成“哗啦” 、“快乐”、“沉重”等词语,体会一下有什么不一样?
生:(学生读、体验。交流。)
生1:好像“热闹”减了几分。
生2:好像丰收的感觉也少了几分。
师:你看,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感觉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语文的“味道”。
柏拉图说过,美就在形式。回顾以上教学过程,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言”这一形式去观“象”并进而领略“意”,再回头体验言之“美”,达到“在文字里走一个来回”的目的。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力,不断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审美化改造,以期实现对泛滥的功利课堂的反抗。以上教学即使还只是一个姿态,但我们毕竟已经在路上。
上一篇:
谈读书(一)
下一篇:
以 陶 为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