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教研组活动二:教研课《人的呼吸》
激发兴趣 发展思维
——记竹小科学组孙珍珍老师校内研究课《人的呼吸》
一、活动主题
“激发兴趣 发展思维”---- 竹山小学科学组内研究课
二、活动方案
1.研究课开设
时间:2020年11月24日上午第1节课
地点:科学实验室
课题:《人的呼吸》
授课人:孙珍珍老师
听课人:王东敏校长、张强老师、朱乐老师
2.组内研讨
时间:2020年11月24日下午第3节课
地点:科学实验室
研讨人:郭小霞老师、张强老师、孙珍珍老师、朱乐老师
三、活动记录
11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我校孙珍珍老师在实验室开设了组内研究课《人的呼吸》,王校长和科学组老师们参与听课。下午第三节课老师们齐聚实验室,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研讨。
首先孙珍珍老师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设置了三个环节,首先是感知呼吸,接着是认识呼进呼出气体的不同,最后是认识呼吸器官以及呼吸器官的作用,根据课标中的要求,孙老师还补充了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很多学生认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为了纠正学生的前概念,孙老师的策略是在学生认识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之后,补充了科学家对于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表,学生通过分析表格认识到吸进的气体中也有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中也有氧气,只不过是吸进的氧气比呼出的多,而呼出的二氧化碳比吸进的多。因为呼吸器官隐藏在身体内部,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孙老师的策略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记录单上画或者写出器官名称,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再播放视频让学生明确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接着,科学组的老师们对本节课进行了研讨。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能够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教学难点是观察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郭小霞老师认为:本节课体验完呼吸后,教师可以先介绍呼吸器官的作用,再来比较吸进和呼出气体的区别,符合学生的认知。
张强老师认为:实验器材对实验效果影响很大,本节课中烧杯一定要清洗干净,每次使用过要清洗,石灰水要进行过滤,以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朱乐老师认为:要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吸进去的气体去了哪里?又是怎么出来的?气体在经过这些器官的时候会不会发生变化?学生带着好奇的态度去积极探索呼吸器官及其作用。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呼出气体和吸进气体的不同,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验证。
最后,朱乐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小结。
附: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