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项目引领法治教育 实践探索促进研究深化 ——记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培育项目阶段推进研讨活动
前瞻项目引领法治教育 实践探索促进研究深化
——记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培育项目阶段推进研讨活动
近年来,为呼应国家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需要,提升思政课程中法治教育实效,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政治教研员顾润生教授带领全省中小学思政教师开展“思政课程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策略研究”,以期在时间、空间上构建开放式法治教育大课堂,帮助中小学生在“教学做”三者相合一中,丰富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全面提升我省青少年的法治素养。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升格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
为进一步推进项目研究向纵深发展,加强省内各大市的教研交流,提升项目对教学实践的引领辐射作用,2021年6月11日在南京市竹山小学举行了该项目的阶段推进暨教学研讨展示活动。除了本项目的领衔人——江苏省教研室政治教研员顾润生老师外,南京市教研室陆静副主任、全省各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以及省内小学思政教师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观摩展示 精彩纷呈
本次展示活动聚焦学生法治素养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学生法治实践活动情况汇报以及沙龙研讨三个方面向与会老师们展示了南京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的思考与探索。
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来自南京市竹山小学的李如雪老师、南京市陶行知小学的方艳老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陆毅天老师、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的陈蕾老师为与会的老师们带来了四节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和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理念有机融合的课例。
李如雪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的《我们当地的风俗》。在这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教学中,李老师不仅关注了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还有机渗透了法治思维的训练。课堂上,李老师通过课前调查、课堂自查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民俗传承难的现状。再结合课前采访数据统计与体验分享,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主动探究优秀民俗文化传承难的原因。通过民俗推荐会活动引导学生体悟地方风俗中蕴含的当地文化,引导学生在深刻体验中树立文化自信,唤起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的责任意识。整节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生发出课外法治实践活动的新内容。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关注了学生法治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方艳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的《弘扬优秀家风》。在本课教学中,方老师基于学生对家风了解比较少的现状,有针对性设置课前访谈任务,通过课堂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随后,方老师聚焦学生的真实困惑,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要弘扬优秀家风”这一核心问题在合作中学会分析问题,最后指向生活实践,尝试解决问题,为法治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课堂教学行云流水,环节清晰流畅,学生收获颇丰。
陈蕾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第12课《富起来强起来》第三课时“做新时代的好少年”。本课一开始,学生们积极交流自己课前采访的结果,明确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接着,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而聚焦法治素养。在整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陈老师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案例,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感悟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成功地在每个孩子心中播下了一颗法治的种子。在对话、辨识、澄清中,学生得以初步形成“知法守法、遇事找法”的法律意识,明确提升自身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陆毅天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第6课《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时,特别注重对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针对“司空见惯”的浪费现象,陆老师巧妙设计研学单,通过观察、访谈,聚焦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发现浪费现象的严重性与广泛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发生现象的理性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严重的浪费呢”?在学生们分析了人们浪费行为背后的原因后,再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学习,孩子们增强了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意识,理解并初步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了公民法治素养。
课堂教学展示之后,与会老师观摩了学生实践项目的汇报展示。来自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的孩子们在陈桂萍老师的指导下展示了模拟法庭的活动。庄严的现场布置,让在场的每一个人身临其境,不禁肃然起敬。孩子们围绕“防止校园欺凌”这一主题进行了法庭审判现场的模拟。随着“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一场法庭审判便开始了。通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教育”“最后陈述”几个环节后,“法官”进行了宣判。整个流程,不仅向大家展现了法庭宣判的流程,更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体验到法治的严谨性与程序性,提升了学生的法治素养。
南京市竹山小学四年级法治教育实践社团的孩子们在秦凡和陈欢欢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关于本地传统习俗传承难的问题研究”。在项目研究的模拟听证会展示上,孩子们首先从“我们发现的问题”“现有的法规和政策”“我们的方案”和“我们的行动”四个方面,陈述了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做法与想法,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建议。同时,他们对听证员的提问进行了答辩。同学们对问题的分析有理有据,从他们的分享中感受到他们法治意识的提升,能力的增长与智慧的生成,展现了他们良好的法治素养。
在课堂观摩以及学生实践活动展示结束后,南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的骨干教师代表围绕“思政课程中的法治实践活动推进”这一核心主题进行了沙龙研讨。研讨活动由南京市江宁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方峥嵘老师主持,五位教师代表结合生动的课例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如何促进课程教学与法治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法治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途径与方式有哪些?”等一线教师关心的实际问题。本次沙龙研讨既有生动的案例分享,也有深度的理性反思,是一次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经验分享会,为与会老师未来的教学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专家引领 扬帆再起航
展示观摩结束后,与会代表齐聚报告厅聆听专家报告,共谋项目发展的新路径。首先,作为活动的承办方,南京市竹山小学王东敏校长致欢迎词,并向全体与会老师介绍学校在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探索与成效。他介绍了竹山小学通过“立体式教科书”的开发,有效促进了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融合,增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效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陆静副主任则在讲话中指出,研究思政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策略,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聚焦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具有前瞻性的实践意义。她肯定了南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在本项目中的探索成果,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设性意见,勉励全体老师共同努力,推进项目向纵深发展。
活动最后,江苏省教研员顾润生老师对本次展示活动做了专业指导。首先,他回顾了本项目研究的始末,重申了在思政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他指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法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学生素养发展的需要,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思政教师责无旁贷。接着,顾老师介绍了我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研究的不同阶段,提出未来我省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课程活动化与活动课程化,不断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最后,顾老师基于学科素养视野,鼓励全省中小学思政教师积极投身实践,集聚全省的教研力量,为全省中小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做出应有贡献。
本次活动中,南京教研团队在实践中的探索为后续项目的推进带来很多启发。展示活动虽已结束,但对于如何在思政课程中推进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仍在继续。相信未来的教研路上,在省教研员顾老师的带领下,在全省中小学思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围绕此项目将会有更多的探索、更多的实践,更有意义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