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水施肥,静待花开——“小故事大先生”专栏征文
浇水施肥,静待花开
郭淼
小学阶段是所有学生学习生涯的第二阶段,相比幼儿园,小学里遇见的同学更多,要学习的课程也更加丰富。除了基础性的学习,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比基础知识的接受,小学阶段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班的40多个学生来自40多个不同的家庭,家庭氛围、父母教育、先天性格等多方面的差异也让刚步入小学生活的小学生展现出不同的状态。每个班级可能都有几个“特别”的学生,而班主任作为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人,在面对这些学生时,则需要用更多的爱心耐心去帮助他们矫正不良行为。
一、鼓励肯定,树立自信
受不同原因的影响,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勇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可能每个班级里都有几个不爱表达自己,胆小自卑,甚至连知识点没搞懂也不敢问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也许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肯定的表扬,都能帮助他取得进步。
案例一:自卑内向,否定自己
新学期开学没多久我就注意到了这个小男孩,在一群已经上过幼小衔接课程,争先恐后展现自己的孩子之间,默默坐在座位上的他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试着在课堂上点过几次他名字,每次站起来都扭扭捏捏,勾着自己的衣角一言不发。叫他来办公室给他单独梳理知识点,一个简单的问题,明明已经回答对了,但只要再问一遍他选什么,他就立马抛弃心中所想答案,扭头转向另一个错误答案,再问第三遍,泪水就盈上眼眶,随后就哭的无法交流。几次下来,我发现他严重的不相信自己,哪怕已经选择了正确答案,只要别人“严厉”的再询问一遍,他就开始内心动摇。
所有的人都会本能地趋向成功而害怕失败,成年人也是如此,更不用说一个只有六七岁的孩子。刚刚步入校园,面对陌生的环境,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性格开朗的孩子在课堂上回答对问题得到老师表扬会更加兴奋的展现自己,即使答错了也不怕,最多心情低落一会,转眼又可以投入到新问题的思考里。可是内向的孩子,面对心里没有百分百肯定的答案迟迟不敢举手,好不容易试探着说出心中所想,只要感觉到一点点失败的苗头,立刻又把自己锁在自己周围小小的角落里,不让他人靠近。这样胆小自卑的孩子,树立他的自信心尤为重要。
上课不敢举手发言,无非就是因为害怕答错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再者就是因为对于知识点掌握不熟练,不能百分百确定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才会畏首畏尾。于是我和他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了单独的“课堂提问”训练,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他可以在思考后告诉我他的答案,随着问题难度的不断加大,他渐渐又开始抗拒回答,了解到在家里如果他答错父母就会责骂的情况后,我向他保证即使答错也没关系,不用觉得丢脸,这是和老师的小秘密,慢慢的,他开始小声地回答我的问题,如果他说错了,就和他交流解题思路,让他再好好想想,如果说对了,为了建立他的自信心,我往往都要再确定一遍他的答案,告诉他,只要自己确定了答案,而且肯定这个答案是有依据的,就要坚信自己是对的,哪怕最后错了,大不了就更改自己思路,重新再做就是了,帮他改掉别人一质疑他就放弃自己答案的毛病。同时我又联系了他的父母,要求在家庭方面也多给予他肯定与鼓励。这样的秘密练习持续了半个多月,我能感觉到他慢慢地变得开朗很多,不仅课下能听到他的笑声,上课也有了他举手的身影,每次见到我时也从蔫蔫溜走变得会羞涩地跟我打个招呼,随之而来的成绩也进步了不少。我很高兴他能重新拥有自信,也希望未来成长道路上他能自信为伴,不惧失败,越来越好。
二、爱心浇灌,呵护童心
小孩子们看世界的角度总和大人不同,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奇怪”的孩子多一点沟通,用孩子的眼光去面对问题,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试着把我们眼里的“不可以”的事情变成“可以”。
案例二:收集“宝贝”,爱不释手
课堂上发现一个小朋友桌子上总有一些与学习无关却又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东西,小到树下掉落的小小圆圆的果实,大到一截长长粗粗的树枝,或者是别人不要的扔进垃圾桶里的废弃笔盖。放在桌子一角,课上总忍不住摸一摸玩一玩,若老师要拿走没收,他便如同稀世珍宝被抢走一般大喊大叫,甚至躺在地上打滚,不讨要回自己的“宝贝”誓不罢休。几次沟通下来,勉强同意捡了宝贝先“寄存”在我这里,但他每次见到我都要叮嘱几句“老师不要忘记放学把宝贝还给我”。让人哭笑不得。
为什么他如此热衷于捡东西?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若说是一些美丽到值得珍藏的东西也就罢了,偏偏他捡的东西又没有规律可循——脏兮兮的树叶,捡!因为缺失水分而干瘪的小果实,捡!别人扔在垃圾桶里没有水的水彩笔芯,捡!似乎只要是他没有的东西,他都想捡回家。我试图询问他,他只是说:“这些都是宝贝”。可是宝贝带回家能干什么呢?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他终于开口:“攒着可以和爸爸做实验”。原来,在他小时候和爸爸出去玩时经常会捡一些小东西,要不用来做手工,要不用来做实验,可是上小学后,爸爸工作越来越忙,陪他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再看到这些小时候熟悉的“宝贝”时,他总要捡回家,想在爸爸工作不怎么忙时,重温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做实验的时光。
原来是一个需要家长多加陪伴的小孩子。可是总这么捡下去也不是办法啊,这些“宝贝”也确实会分散他上课的注意力。长期接触下来,我发现这个小男生其实非常聪明,在面对自己十分感兴趣的事情是,也能保持住十二分的注意力。于是我拿了个迷宫给他,要求他利用课下的时间使得迷宫里两个小小的钢球都从起点走向终点,以此来分散他想要时时刻刻出去捡东西的心思,没想到他只用了一个上午左右就成功了,我又加大难度,要求他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并且希望他当我的“小老师”,教教我如何快速地完成迷宫。一段时间下来,他捡东西的频率确实比以前少了。可是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也不能总让他在课下坐在教室玩迷宫,于是我和他立了个规矩,捡东西可以,但是一天只能捡三样,自己选择,而且捡回来要先放老师这里,放学后老师亲自交给家长,并向家长转告孩子想要做实验的心愿,同时希望家长能在休息日里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现在,他已经不闹着捡东西做实验了,但我希望他这种探究、实验的精神能一直保持下去。
三、明辨是非,约法三章
社会快速发展,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总有一些“熊孩子”来了学校以后也横行霸道,我行我素。小小孩童,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没有是非观,常常不分青红皂白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这种情况下,讲道理,立规矩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三:脾气火爆,一点就着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孩子,长得又高又壮,平时和你嘻嘻哈哈开心玩闹,但是只要觉得你“冒犯”了他,哪怕只是无心之失,就一定不分时间地点加倍讨回来。和他谈过很多次心,每次他都是把自己气得哼哧哼哧,但除了“他惹我了”这一个单薄的理由,再也找不出其他动手理由。
这样的孩子很让我头疼,因为他对别人动手的理由只是单纯的从自我角度出发的“我想”。我猜测,这个孩子在家一定也是个人见人怕的“小霸王”。和家长沟通后,果不其然,家中他最小,上面一个姐姐,父母开店工作忙,每次姐弟俩闹矛盾,弟弟追着姐姐“报仇”时,父母总是“息事宁人”般的让姐姐道歉,久而久之,导致他每次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情就想着动手解决问题。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和他约法三章:一、情绪激动,想动手时现在心里数十个数让自己冷静下来;二、错在你,你道歉,错不在你,找老师解决;三、连续十天没有小朋友告你状可以找老师兑换一个奖励。听到这些后,他眼睛一亮,爽快地答应了我。之后的每一天,来找我告他状的小朋友都在变少,偶尔他也会来找我告状,无非就是谁撞了我、谁说了我坏话、谁不带我玩之类的问题,静下心来和他一起分析这些事情其中因果、谁错谁对,他小小的脑袋里似乎也能理解,只是若没有这小小的分析过程,当时火冒三丈的他,必定会下手打哭其他孩子。每个孩子都天性纯真,也并不像想象中的是非不分,只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明白承认错误并不可怕,面对错误及时改正会让他收获同伴的友谊、老师的奖励,相反,明明知道自己有错却又固守着“反正就是我对”的念头才可能在将来吃到大亏。
当他渐渐不再那么冲动之后,我在他身上发现了更多的闪光点——每天早晨,教室的门窗都是他负责打开的;午休期间,班级垃圾桶满了,在我询问谁可以帮忙倒垃圾时,数他最积极;看到别人有困难时,最先伸出小手帮忙的也是他;从家里拿了漂亮的彩纸,也会在美术课上大方的分给其他没带彩纸的同学……好几个“十天”过去,他的脾气在慢慢收敛,一开始还红着脸找我兑换奖励,后来竟放弃了控制坏脾气带来的奖励,还主动要求老师监督。拥有这么多优点的可爱小朋友,希望他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可千万不能因为火爆的脾气在学生阶段失去最真挚的友谊呀!
四、家校合作,矫正不良行为
在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上,作为与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角色,老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追根溯源,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以上三个案例归根结底,都与父母平时的行为、教育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低年段课业任务简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是低年段除课业任务外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这方面的工作仅靠老师一人的努力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更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老师要利用家访、谈话、网络通信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也要和家长之间建立足够的信任,家校合作,彼此配合,共育新苗。
结语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的是让它如何发光”,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蓬蓬生机的花,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花都在同一时间段开放,也不能要求所有的花朵在开放时都一样的芬芳,作为园丁的我们,在看到迟迟未开放的花朵时,我们要多点关注,多点耐心,花开终有时,浇水施肥,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