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足而后进——“小故事大先生”专栏征文
知不足而后进
南京市竹山小学 李如雪
“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歧而前行。”看到征文主题的那一刹那,脑海中不由闪现出这句话。倘若把教育这一行比作高山,那作为教师的我们就一直处于不断登高爬坡的过程中。回顾往昔,在从教的三年半时间内,我渐渐从当初那个热血青涩的“孩子王”成长为一个有些教育经验的年轻老师,这离不开我的“小老师们”,离不开他们对我的鞭策和启迪。
关键词:理解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在工作以前,我便时常告诫自己,一定要理解学生,但一次特殊的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一定是站在学生的立场,真正对孩子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一定是基于学生立场。
我记得那是一个很平常的早读课,我照常在班上带着孩子早读,门卫师傅来到我们班,跟我说:“李老师,你们班有个孩子不肯进校门,你快去看看吧!”我当时脑子里第一反应是生气,心想:二年级的学生了,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怀着一肚子的怒气,跑到校门口,却发现不肯进校门的是一个平时特别乖巧的小男孩。我耐着性子,询问他不肯进校门的原因,他也不肯说,一直在哭。后来僵持不下,这个孩子被我硬拉进了班级。本以为这件事结束了,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这个孩子接二连三的不肯进校园,理由也是各种各样:“我忘记带作业了”“我今天起迟了”“我有作业忘记写了”……那边早操铃已经快打响,这边有个孩子还不肯进班级,我只能先安抚,让他进班级,但这孩子就像个秤砣待在一个地方,不肯挪窝,我当时真的是心急如焚。毫无办法,只能哄骗他:“你再不进教师,那边的校长看到没有,马上就要过来骂李老师啦,你想李老师挨骂吗?”孩子一听我这个话,连忙摇头,我趁机边哄边拉着他,进了班级。之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便旧计重施,特别管用。但长此以往,治标不治本,我还是通过和孩子的课后谈话以及家长的有效沟通,从孩子本身的想法入手,解决了这件事。
回顾这件事,孩子希望通过苦恼逃避自己犯小错误的心理,我们是理解的。但如果一开始我就耐心去了解孩子心理,耐心劝说,也不会导致后续事情的发展。通过这件事,我真正的感受了作为一名班主任,基于学生立场去了解孩子和孩子沟通是多么重要。此后,在处理孩子事件的时候,我也时常告诫自己一定要耐心理解孩子,为孩子解决问题。
关键词:认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教师的我们,有着传道受业的职责,而传道受业的前提是认真备课,这样才能在课上如源泉活水,教授给学生知识。但有时因为其他事情的冲突,我有时在备课上,就没有那么认真,做到扎扎实实。时间长了,一直没出现什么问题,让我也心存侥幸,直到有一次班级学生的一次发言,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
那是一次语文课上,大家共同学习《古诗三首》,在讲到苏轼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便跟孩子们简单介绍了苏门三学士。在说到这三人的关系时,我脑海中一瞬间有点不确定,但还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说了一下。没想到,我话刚说出口,就有孩子站起来反驳了我,我当时坚信自己是对的,就批评了他。其他孩子也站在我这边,这个孩子委屈地坐下来。课后,我不放心,查了查,发现竟然是我说错了,我内心觉得特别愧疚。因为我的松懈,告诉了孩子错误的知识,还让一个孩子无故受了批评。之后,我虽然找这个孩子道了歉,也在班上更正了苏门三学士三人的正确关系。但这件事就如同一把剑竖在我的心中,时刻警醒我自己。不备课,不进课堂,不了解,不能瞎说。教育二字还需认真、认真再认真。
于漪老师说:“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愿自己心中常怀两把尺子,即使前方山远路崎,也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