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市竹山小学!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正文

“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小故事大先生”专栏征文

“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

陈欢欢

“老师,老师,陈XX刚走路队时骂你。”

“他骂我什么?”

“他说你是老巫婆。”

“对对对,我们都听到了,他还说你脑瘫晚期。”

这是刚接手这个班不到一年发生的事情。

因为中途接班,所以在开学前就跟前一位班主任摸排了班级学生情况,而小陈同学的名字正好不偏不倚地写在了前任班主任笔记本的第一行,成了前任班主任的重点介绍对象。从前任班主任口中,我了解到这是一个非常可怜又可气的孩子,生下来父亲就不在身边,继父是一位外国人,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又有一个同母异父的混血妹妹,母亲对妹妹的疼爱更多,所以从小就缺乏关爱。然而可悲的经历也导致了他叛逆的性格,一二年级就已然成了班级的小霸王,打人、骂人等事件层出不穷,对老师也是毫无敬畏,出言不逊。

听完前一位班主任的介绍,我难免惶恐:“这样一个小霸王,我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新老师能震慑住他吗?”思前想后,我决定在开学第一课就树立自己“不好惹”的威信,制定了一系列班规,不遵守班规者严厉惩处。可是小陈同学却在第一节课就和我对着干了起来,一声突如其来的“奥利给”打破了班级严肃安静的氛围,同学们也都跟着笑了起来,我的班主任权威一开始就受到了挑战。

震惊、气愤、尴尬……各种情绪涌上心头。“陈xx站到后面去,不行的话就回家,全班就你一个没有规矩。”那一刻,我庆幸自己赢了这个“小霸王”,我维护住了自己作为班主任的权威。

可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一刻正是我失败经历的开始。遭受批评的小陈同学并没有因此改变,反而变本加厉,上课时不时高喊“奥利给”,让我气急败坏,上课点名批评,下课请去办公室提醒,一而再再而三,批评他的次数越来越多,语气也越来越重。可是这却让他变得更加“反叛”,我不让他做的,他反而要去做,以证明他不是必须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从一开始的“奥利给”到后来突然站起来手舞足蹈,我日渐崩溃,日渐严厉,虽然每次上课我都能暂时压住他,“赢了”他,但是随着批评次数的增加,他却是越来越不服气,越来越叛逆。就这样,我和他在日复一日的“斗争”中度过了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

假期一晃而过,三年级下学期的他长高了很多,对我的态度也更不友善了,把张同学小拇指打骨折的那一次,我问他事情的前因后果,他却愤恨地说道:“要你管”。虽然在和家长沟通下解决了此事,也给了他相应的惩处,我又一次“赢了”他。可那次放学,他竟然在同学面前公开辱骂我,这让我们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想了很多,“是我不够严厉吗?他为什么总是和我对着干呢?要怎样才能让他信服我呢?”想不到答案的我做了一个决定:明天吃完饭找他好好聊一聊!

“老师昨天看到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拿着棒棒糖在门口接你,是你妹妹吗?这一次,我试着用朋友的语气拉近和他的距离。

对啊,她叫茉莉。他眼中满是爱意地回答道。

“她长的真好看,当时好多同学都向你投去了羡慕的目光,有这么漂亮的妹妹带着礼物来接你放学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好多人都喜欢我妹妹呢!放假的时候,我还和妹妹一起去……”说起妹妹,他的眼里有了光,洋溢着幸福,他正慢慢敞开心扉和我交流。于是,我接着将话题引入到学习上。

“英语老师和我夸赞你英语考了100分,你很喜欢英语吗?”

“嗯,我和威廉会说英语,威廉会教我。”(威廉是他的继父)

“能和我说说你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吗?”

说起他擅长的科目,他立刻变得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讲了好多他学习英语以及和妹妹参加混血儿聚会的事情。

“看,付出就会有回报,你和英语接触的多,英语学科就很棒,要是你能对语文上点,语文成绩也一定很好!对了,听说你昨天放学走路队和其他同学讨论我了啊?能当面和我说说吗?我抱着试探的心理看他会不会如实坦白。

“是啊,我跟他们说你是老巫婆。”他有点不好意思了。

“感谢你真诚的回答!那你为什么觉得我是个老巫婆呢?”我期待他能继续说真话。

“因为你太凶了,总是针对我。”他有点沮丧地低下了头。

“那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吗?”

“知道啊,因为我上课爱说话。”

“你知道上课说话是违反纪律的,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因为你总是凶我,不说别人就说我,我不服气。”一瞬间,我看到了他眼中的泪花。

“老师不是故意想批评你,因为你上课一直违反纪律,影响了其他同学,老师才不得不严厉批评你。老师也没有针对你一个人哦,所有同学犯错都要接受批评。更为重要的是,你很聪明,老师真的对你抱有很大希望,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你能试着慢慢改变吗?”

“那我就试试看吧!”他回答的不是很自信,却很真诚。

在和小陈同学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他虽调皮叛逆,但却是一个真诚可爱的孩子,他与我的谈话是那么真诚,不会为了逃避批评而欺骗我,这让我重拾了对他的信心。这一次我没有“赢过”他,但是我想我应该是“赢得”他

这次谈话过后,他开始改变了。多动症的他虽然课堂上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左摇右晃的习惯,但是我感受到了他对自我的克制,因为那句高声的“奥利给”再也没有在课堂上出现过。

在之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刻提醒自己,均衡自己的关注点。从一些小问题入手提高对他的关注度,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记得有一次练习,我对按课文内容填空全对的同学行了表扬,点到他名字的那一刻,他藏不住自己的小得意,“唰”一下站了起来,抬头挺胸站得笔直,还撩了一下头发,嘴角上扬,等待着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掌声,从前的“小霸王”一转眼成了可爱的“小调皮”。此后的课堂再提到他,班级气氛也是非常愉悦。

有了好的开始,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日复一日的真诚沟通交流中,我和小陈同学的关系也日益亲近了许多。在四年级的日子里,他虽然也经常犯一些小错误,但面对我的批评教育,他却再没和我顶过嘴,而是低下头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前那个带玩具会收起来,我怎么要都拒绝上交的他现在会主动将不合规定的东西送到办公室交我保管。四年级寒假前的那场考试他也很努力的考到了87的优秀成绩。

其实,每一位老师在任教生涯中都或多或少会遇到像小陈这样不听话的“叛逆”孩子,我们急于纠正他们的错误,有时候会不留情面地在其他同学面前批评他,无非是想用教师权利使孩子屈服,想“赢过”孩子,而不输教师“面子”。然而日复一日的批评非但没有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反而将他们的这种叛逆放大化。渐渐地,孩子会变成一味用“不”来反抗自己的“小大人”,师生关系也会变得岌岌可危,甚至无法修复。

殊不知教师权利不过是外界赋予镇压孩子的一种方式,这种外部强制力量的工具偶尔可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短暂“赢过”孩子,让孩子听话,但他们心里并不认同我们的观点,也并不赞同我们对他们的教育,就算没有“当堂对峙”,也会在心里暗暗的产生一些小吐槽,对于纠正孩子的行为根本起不到实质性作用,这种教师权利用不好的话更可能将学生推向我们期望的相对面。

作为教师,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尊重让孩子信服,“赢得”孩子的信任。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必须要先赢得孩子的心,就要以和善而真诚的态度和孩子沟通交流存在的问题,相信孩子有能力和老师合作并贡献他们自己的一份力量,要让孩子从我们的鼓励、无条件的爱和所赋予的权力中学到东西,并能使他们从中获得人生技能的锻炼以及健康的自我价值感。每一个孩子因生活环境不同、性格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想法,“蹲下”来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和我们敞开心扉,消除心里的戒备,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赢了”孩子,孩子和教师都不过是失败者;“赢得”孩子,才意味着获得孩子的尊重和心甘情愿的合作,孩子和教师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赢得”孩子,而不要“赢了”孩子!